发布时间:2015-03-08 10:15:00
[ 编者按:希望“僵尸企业死亡的速度与新兴企业成长的速度谁快的问题”有个好解,否则不仅是保7难的问题,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隐患。]
两年前的夏季,李克强上任总理伊始,即遇上(策划?)了一场“钱荒”。当时对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底部,以及决策层的心理底部在哪里,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讨论。我在福布斯中文网上发了一篇文章《李克强下限:7%甚至6%》。
现在看来,当时决策层对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问题的严重性是有充分认识的,但在应对挑战的力度和节奏方面,却准备不足。经历了两年的摸索,“克强经济学”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现在看来,克强经济学的实质,不再是简单的“不刺激、去杠杆、结构改革“,而是在结构改革方面迎难而上,试图积极作为。现在看克强经济学,实际上就是增长下台阶,质量上台阶,而管理这样一个中国史无前例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与时间赛跑:他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双引擎说,公共财政的支出,通过经济与社会基础设施的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同时帮助传统经济转型;与此同时,通过释放民间创业创新力量,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两者放到一起,实际上是僵尸企业死亡的速度与新兴企业成长的速度谁快的问题。旧经济的动力在消失,同时给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已经令人无法容忍,但是,对旧经济的容忍度越小,意味着对经济增长下跌的容忍度越大。
对于2015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克强总理提出是7%左右。关键在“左右”,这意味着为了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可以让增长的速度降至7%以下。我想再强调一遍,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决策层将耗尽其对经济增速下降的容忍度,会考虑回到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上,而各项改革的推进也将阻力更大。
创业创新者们,支持下强哥吧!
以下为《李克强下限:7%甚至6%》原文
过去的一周里,李克强总理这段在广西的讲话最有意思:
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要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此相适应,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的措施要一举多得,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尤其是提出“下限”,令我想起人们对“李克强经济学”的重要解读:不刺激。是不是说,如果设定了“下限”,就意味着如果经济形势恶化,政府的某种干预(“刺激”的另一种说法)是可能的?这样的猜测,足以令股市为之喷血一个交易日。
尽管不能完全做出这样的解读,但最起码可以得出结论说,李克强总理的这段话,在客观上起到的效果,是对一段时期以来热炒的“李克强经济学”中颇有激进意味的解读,起到了中性化的作用。
美林美银经济学家陆挺博士在其专栏中也认为:
“我们可以把这种暂时的政策方针称作为“李克强对策(Li Keqiang Put)”,其意思是以李克强总理为首的新一届政府将设法防止中国发生经济硬着陆和金融危机。对于市场而言,如果资产价格因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感到恐慌而出现一轮大幅下跌的话,那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买入机会。”
这里所说的Put,在原意是看跌期权,指在资本市场上,持有该期权的投资者,在期权的标的资产跌破某一价位后,还能在合约期内以该价位将手中的资产卖出。实际上等于为投资者上了一道保险。而且我想起一个月前写的一篇文章《钱荒闹出央行信息:打破中国式“看跌期权”?》
回想格林斯潘看跌期权(Greenspan Put),这位美国前联储主席1987年到2000年期间,每次发生危机或市场下滑时,就会大规模注入流动性,最终引发了市场的道德风险:投资者们认为联储会保护资产价格,从而鼓励了冒险行为。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批评,格林斯潘看跌期权,让利润流入私人口袋,让损失由社会来承担,滋生投机性泡沫,最终酿成2008年金融危机。伯南克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放开货币闸门,近乎零利率的政策之后,连推三轮量化宽松,托起美国市场,美元向全球泛滥。
同样,在中国也存在着一个看跌期权,并不是说有一个“周小川看跌期权”,实际上是一个“保八”看跌期权、“维稳”看跌期权、“救市”看跌期权、“房价”看跌期权——我估且称之为“GDP看跌期权”。即每当中国经济放缓时或市场下跌时,政府总是会出台一系列的保增长政策、刺激政策、救市政策,尤其是房价,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银行的资产、既得者的利益,成为中国式看跌期权中最坚实的支柱。长期累积下来,从投资者、企业、到地方政府,都养成了强烈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冲动。”
市场的普遍预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下行的通道中,但仍未探到底,尤其是对于市场来说,“下限”无疑于一个看跌期权,可能会被市场解读为“如果经济放缓到低于某一阈值,将会触发政府的刺激措施,客观上产生对李克强对策的中性化解读,从而有利于市场预期的稳定。”
这里的“中性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纠正“钱荒”引发的恐慌以及市场的过度解读。
那么,“下限”在哪里?
眼下央行行长和经济决策者们,越来越喜欢给市场传递“期权式”的明确信息。例如,美国联储主席伯南克告诉华尔街和全世界,只要失业率下降到6.5%,他将于明年全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日本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提出通过央行购买债券和风险资产,将货币供应量扩大一倍,同时将通胀率提升到2%。
李克强对于结构调整的幅度,或者改革的步调,无疑将会在一个区间展开。目前CPI是2.7%,PPI是-2.2%,距离3.5%的CPI上限还有一定距离。由于城镇登记失业率参考价值不大,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一些困难的制造业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载员,值得密切关注。
除了“克强指数”,最重要的还要看GDP。今年的GDP目标是7.5%,一季度增长7.7%,实际上二季度肯定是在继续放缓,而财政部长楼继伟在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期间表示,今年保证增长7%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否暗示,年内的“下限”是7%? 这样看来,下半年经济可能会继续放缓,如果个别期间出现“破7”也是可以容忍的。
楼继伟说:“尽管经济调整是痛苦的事,但中国会继续这一进程。” 我认为,明年官方定下的GDP目标可能会继续下调到7%,如果实际工作中出现低于7%而没有出现失业的显著上升,决策者会继续容忍经济下降到6.5%左右甚至6%。
走着瞧吧。
作者更新:
原文章发表于7月12日,引述楼继伟的数据来自新华社7月11日的报道,7月13日,新华社对于楼继伟讲话中的数据进行了更正,称今年肯定可以实现7.5%的年度增长目标。
(《福布斯》杂志中文版)